关灯
护眼

第27章 第 27 章

    【一更】

    伊莎贝拉和布兰登太太点算了一下, 在二十二位来宾里面,有十五位表达了购买的意愿,而查询度最高的三件礼服分别是水墨画风的渐变纱裙、上白下黑的窄身裙还有吊带黑裙。

    最后那件雕花秀服的查询程度还不如伊莎贝拉自己穿的那件, 布兰登太太还以为自己数错了, 又数了一遍,但结果还是一样。

    “可是……这不合理啊?”布兰登太太喃喃自语。

    最花心机做的一件衣服居然不是最受欢迎的?那心机不就白费了吗?

    但是她们当时的反应明明很好的啊,怎么会这样?

    “没什么合理不合理的。”伊莎贝拉的反应倒是很平静。

    对伊莎贝拉而言, 这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如果以现代的审美眼光来看,这系列礼服的受欢迎程度说不定会恰恰相反, 但现在是1917年,这样的设计对她们来说是前所未见的,而事实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伍德女士那样大胆,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那么还是以自己熟悉的东西最保险, 就像裙子七号及八号,风格及轮廓跟她们穿过的裙子最相似。

    只要伊莎贝拉愿意,她也可以设计出贴近现时潮流的款式, 那样肯定会更好卖, 但要是这样的话, 她又何必大费周章办时装秀呢?

    时装秀的本质是呈现设计师的概念想法, 在衣服、妆发、场地甚至音乐上展现出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在时装秀上展出的服饰叫秀服(show-pieces),它们的作用不在于出售而是让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带动新一季的流行趋势, 并且明确表达该品牌的设计师与创意总监的视野。

    这么说吧,展示的设计是一种艺术品的穿戴形式, 因此常常能在时装秀上见到一些夸张得难以理解的服饰, 因为走秀款通常不会出售, 大众只能看得到却买不到,在网店及实体店出售的款式是走秀款的可穿着版。

    伊莎贝拉认为时装设计师就像哲学家,他们的任务是要刺激人们,让人们得以看见不同的事物。可能人们不想买她的衣服,或者不认同她的理念,但他们也许会去考虑尝试点不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时装秀的存在意义。

    所以伊莎贝拉办时装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促销,而是在于向人们传递希莱尔的概念,在时尚史上添上不一样的一笔。

    这场发布会给伊莎贝拉带来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是口碑和印象——出席过发布会的人应该都对希莱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以后想要定制衣服都会想起他。

    ——也许不会考虑他,但是总会有一个跟希莱尔有关的印象在脑海中闪过。

    而露肩、渐变及雕花这三大元素就是她想要带给大家的“刺激”。就像保罗·波列的希腊长袍和哈伦裤,它们成为潮流了吗?并没有,恐怕波列先生自己在设计的时候也没有奢望过它们会大受欢迎,但它们表达了设计师的灵感,这些灵感构成了保罗·波列的个人风格,即使在百年后也被人记住。

    时尚是不会自己进步的,靠的是设计师们一直带来崭新的东西,制话新的潮流。

    现在谁都料不到数年后将有一股fpper风潮席卷全美,摩登女性剪去长发,穿着露出小腿的短裙,时尚比股市还难捉摸和预测,谁知道现在这些看似不入流的东西什么时候会成为主流呢?

    因此看见人们愿意尝试她的东西,伊莎贝拉是很欣慰的。

    希莱尔做的是“私人定制礼服”,重点是客制化,按照客人的要求在秀服上作出一些修改,变成她们喜欢的款式,所以最后呈到客人手里的裙子跟发布会上的秀服不会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在发布会上跟费尔母女聊天时,黛西就问可不可以把粉色蓬蓬裙的厚裙摆改成薄裙摆。

    当然,这些修改是有限度的,她不可能为了取悦客人而把自己的设计改到面目全非。

    伊莎贝拉揉了揉眉心,说:“不仅是裁缝师,我还需要一名助理。”

    她想给自己找个助理来替她处理一些繁琐的事务,例如联络买家和记者、物色模特儿、找场地租场地等等,不然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她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要不要试着刊登招聘广告?”布兰登太太提议道。

    现代人求职多半是通过那些五花八门的求职网站,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找工作的途径无非是通过报纸上的招募广告、商店外面的招募启示,或者由相熟的人介绍,因此某些商店会在店外开放一个专栏,只要付钱就可以让自己招募启示登上去。

    “回罗彻斯特再算吧。”她说。

    ……

    但短时间里是没办法回去的。

    因为伊莎贝拉需要挨个买家联络过去,看看她们有什么需求,经过几番周旋,她在一个早上里促成了六笔订单——她还有一半的电话尚未打出去。

    敲定了订单,她接下来还要亲自去为太太们小姐们量度尺寸,真是一刻都不能停下来。

    玛丽按照她的意思,到报摊买了好几份报纸,结果她一直捧着酒店的电话说个不停,直到中午才有空翻开第一份报纸。

    《路易斯维尔日报》的加里布似乎已经成为了希莱尔粉丝,他说:【希莱尔的时装发布会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新颖的元素,他将画纸上的渐变色搬到裙子上,这样的创意实属惊喜……】

    这篇刊登在娱乐版的报道由于篇幅不大,只附上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伊莎贝拉本人,另一张是他在报道里提及过的渐变裙子。

    只可惜照片是黑白色的,而且报纸的纸质粗糙,印刷出来的照片精致度不高,很多细节都展现不出来,比实物逊色了不少。

    《快递杂志》的麦克逊则持有保留的态度,但也可以看出他比之前有所改观了:【希莱尔的设计仍然是那么反传统,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前瞻的设计师。值得一提的是,希莱尔并没有出现,实属稀奇,笔者从来没有见过不出席自己的发布会的设计师……】

    由于一场小小的时装发布会不是什么重要的时事,《快递杂志》这报道所占的版面也不多,就两个巴掌大。

    不过这两篇报道并没有引起什么现象级的热潮,读者一来没有亲眼见过,二来这种活动离他们很远,三来他们也买不起,所以见到这些报道时最多是当做一个八卦看完就算了。

    如果凭一场时装发布会就能火遍全城,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的话,伊莎贝拉得捏捏大腿看是不是在做梦。

    但这并不防碍她的时装发布会成为近日在在上流及至中产阶层之间出现率极高的热话——这些不用工作的名媛贵妇可以交流的话题无非就是八卦和时尚——谁家少爷跟谁家小姐订婚了、最近买了什么样的衣服和帽子之类。

    在这个资讯贫乏的年代里,像是哪位小姐生的孩子很丑这种话题都能说上三四天,一场精彩的时装发布会足以用垄断般的形式成为上流社会的茶会或聚餐话题。

    那些收到邀请却没有出席的贵妇听她们说得如此精彩,纷纷后悔没有去发布会,但还好尚能从最新一期的《perfume》——《香水杂志》里一睹希莱尔发表了什么样的新品。

    她们乐此不疲地交流着感想,又互相试探订了哪个款式,看看有没有撞衫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希莱尔的神秘身分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他是从哪里来的?

    ——他为什么不愿意露脸?

    八卦人人都爱,当说起这件事来简直一个比一个激动。

    有人说因为他的长相有缺憾所以不敢露面,有人说他其实是个法国人,用假名在美国做生意,也有更夸张的说法——他的真正身份是一位大人物,像是议员或者市长,因此不能让别人知道。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到伊莎贝拉了——布朗特小姐那么年轻,这位希莱尔先生应该不会年纪太大,要是能从她的嘴巴里挖出更多线索就好了,可惜她的口风牢得很。

    在这样的热潮下,身为路易斯维尔上流社会的一员,要是你还不知道希莱尔是谁的话就跟不上潮流了。

    本来希莱尔的热度只限于在这个很小很小的精英圈子里散播,直到《香水杂志》新刊的出版。

    这是一份在肯塔基州多个城市都有出售的女性周刊,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是一本跟女性的生活有关的杂志,主要介绍当前的潮流新品和关注各地名流的衣着。

    相比《路易斯维尔日报》和《快递杂志》,《香水杂志》显然引起了更多的回响。

    首先,它是一本女性向的杂志,比《路易斯维尔日报》和《快递杂志》拥有更多更多的女性读者,关注时尚的女士不会特意去买一份报纸只是为了看娱乐版或者生活版上有什么新潮流,但她们却不会错过每周的《香水杂志》——别的不论,光论在时尚这一块,《香水杂志》的权威更高;其次,杂志里的照片比报纸的细致多了!无论写文章的人用怎样漂亮的句子去介绍,都不如一张实物的照片那样吸引人。

    其实伊莎贝拉是有邀请《香水杂志》的记者出席发布会的,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的总部不在刘易斯维尔,或者是他们认为希莱尔不值得关注,《香水杂志》并没有派记者前来。

    但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看见《路易斯维尔日报》和《快递杂志》的报道后后悔了,不知道从什么途径获得了发布会的照片——大概是从其他记者手里买来的,而且很慷慨的给了她一大页。

    《香水杂志》不愧是专门搞时尚的杂志,不仅刊登每套礼服的最佳角度照片,还各自撰写了简单的点评。

    《香水杂志》对希莱尔的态度不像加里布那样把她夸上天,而是以专业的、中肯的态度去评价他,顶多就是在结尾加一句“期待他的下一次发布会”。

    时装发布会无疑是一场小众的活动,但因为伊莎贝拉邀请了记者,让它从小众走进大众的视野里。

    劳动阶层的女士们平常的娱乐不外乎看看杂志读读报纸,一个月去一、两次电影院,于是在《香水杂志》“声画俱全”的介绍下,肯塔基州那些关心时尚的都市女性都知道了近日有一位叫希莱尔的设计师很受上流女士们的欢迎。

    为什么普通人会关心上流社会的人穿什么?要知道时尚是少数人——即中上流社会的玩意,但这不代表她们不能仿效。

    上世纪的上流女士们只在重大活动的时候才会定制新衣,但这样的习惯随着女性日益提升的社会及时尚刊物与报纸的大量发行而改变,对新衣的需求逐渐演变为季节性甚至月度性。

    上流社会对时尚的需要在增加,普通人也一样。

    工业革命促使了成衣业的发达,而像《香水杂志》和《vogue》之类的时尚刊物令设计师们的最新设计散播各地,于是成衣业的人就能用相对便宜的面料去制作类似的款式。

    如果某知名演员出席活动的衣着火了,很快就能在各商品目录上见到有相似的款式出售。

    如此一来名媛贵妇乃至明星们的衣着穿搭就成了普通人的潮流指标,像《香水杂志》就会时常刊登舞会上一些出色衣着的照片,让无法出席这些上流聚会的平民也会贴近潮流。

    比如,你能在午后的咖啡厅里看见一些打扮时髦的劳动阶层女性翻着一本《香水杂志》,看得津津有味。

    她们第一次在时尚杂志上看见这样的礼服,纷纷觉得很新奇,可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在哪里可以买到类似的款式。

    所以布兰登太太的说法——路易斯维尔掀起了一股希莱尔风潮,对也不对,因为你得承认时尚是小众才会关心的东西,至少在1920年之前都是这样。

    至于《vogue》那边,还是音讯全无。

    现实里没有一步登天之说,但至少她在一段时间里都不用担心客源的问题。先养活自己和家人,别的以后再说。

    【二更】

    哪怕自己的名声日益壮大,伊莎贝拉本人并没有什么感受,毕竟在这个年代她不能上社交网站或者八卦论坛看看人们在讨论什么,除非她的名气大到跟好莱坞明星差不多,随便走到街上都能听见人们在谈论她,否则她其实是没有感觉的。

    这跟二十一世纪无疑是差很远的,互联网的庞大触及率可以让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迅速散遍全世界,但是在现在,一场成功的时装发布会并不会让你成为普罗大众的关注对象,更加不会让全时装界都对你青睐。

    不过接着的日子她仍然忙得不开交,因为大家都想在圣诞节有新衣服穿,期望她能在过节之前把衣服送到她们府上,但是她和布兰登太太只有两双手,如果顺利找到新的裁缝,那也只有三双手,结果在发布会结束后她们不仅没有闲下来,反而更加忙了。

    今天,伊莎贝拉跟布兰登太太来到贝克宅邸为乔丹·贝克量身。

    她看着身型矮小的布兰登太太站在乔丹旁边拉开软尺,忍不住问:“你是不是又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