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正文 第四章

    从北方离开名为“瑟玛”的小城,沿着一条石子路在玉米田间走上一会儿,再穿过一片低矮的树林,便能找到一栋三层楼高的房屋。

    由于远离主干道,再加上被树林所遮掩,这栋房子几乎与外界隔离了开来。不过,在小城外围的所有农舍中,只有这一栋的周围全都是荒地,所以只要一靠近,这栋屹立在荒地中央的孤宅便会显得异常抢眼。

    周围的景色已被暮光沉浸。空中开始下起了小雨。

    在孤宅的阁楼窗户里站着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她用双手捧着一根未被点燃的蜡烛,双眼注视着远方平坦的田野。

    正对着女人的脸,越过大片大片的玉米田,在位于小城边缘的山坡上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公馆。

    与室外逐渐昏暗的景象不同,史密斯公馆的内部可谓是灯火通明。

    “所以,那个中国男孩儿会被迫喜欢上她。没有缘由,不能改变,而且无法抑制。”

    说话的人是科特·米德霍夫。他在公馆客厅里的沙发上坐下,然后伸手整了整衣角。

    在小城原居民的眼中,已近中年的科特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心理学教授。不过,此时此刻的他,并没有携带这个普通的身份。

    每当科特出现在大学里的任何一间教室,这一节课绝对是座无缺席。他那精确到令人细思极恐的分析能力总能让学生们赞不绝口。

    与给人留下的印象相反,科特其实并不喜欢把所有事情都分析得丝毫不差——他只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记事起,他的大脑就处于一种飞快的、无法停歇的运转状态。打个形象的比喻:一切值得思考的事物就像机油一样能让他的大脑顺畅运作,要是机油不足,这颗大脑的内部就会摩擦生热,产生苦不堪言的感觉。

    迄今为止,科特只找到一种能让大脑歇息的方法——与人交谈。不过,这个方法也不是始终有效。如果对话不能顺畅而有深度地进行,他就会感受到一股从脑内向外界膨胀的压力。和这种感觉比起来,“摩擦生热”简直是舒服太多了。

    三十分钟之前,科特的脑浆又差一点迸发出来。当时,他无法把自己的结论直接转化为结果,于是不得不将同一个问题连续问了三次。更让他痛苦的是,他还十分清楚对方会在前两次时做出何种回应。

    “你知道史密斯公馆在哪儿吗?”

    当科特第一次说出这句话时,他用没拿着电话的手在纸上狠狠地写下“我没听清”这几个字。

    “你知道史密斯公馆在哪儿吗?”

    第二次时,他写下的是“请问你是谁”。这一次由于用力过大,他在画问号时把笔尖给弄断了。

    此类情况,在科特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可怜的是,他还不能表露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因为那样只会拖慢交流的节奏,引出更多不必要的话题,构成恶性循环。

    “用‘被迫’这个词似乎言重了点。”

    公馆的女主人,艾琳娜·史密斯夫人缓步走到科特对面,把端在手里的托盘放到两人中间的茶几上。“毕竟在任何国家的审美观下,艾米莉亚都是惹人喜爱的姑娘。”她依次取下托盘上的七组茶杯与杯碟,把它们一一摆放整齐。

    “我们在说同一个艾米莉亚?”科特回应道,“多半时候,她更像是一尊会活动的蜡像。这其实挺惊悚的,特别是在她好几天都不说一句话的情况下。”

    “如果被她听到,”史密斯夫人以讥讽的语气说,“她一定会感动不已。”她在侧面的沙发上坐下,伸手抓起茶壶的盖子,然后把另一只手放到敞开的壶口上方。

    虽然没有与任何热源接触,壶里的茶水却在几秒钟内沸腾了起来。